世界各大古文明的神話和傳說中,都有一場鋪天蓋地的大洪水。而中華民族正是形成於抗擊洪水的戰鬥中,大禹因為治水有功而成為領袖,最終建立了第一個中華王朝夏朝。
在幾千年的中華歷史上,始終貫穿著與洪水的鬥爭。如果王朝處於興盛時,洪災能夠增強國家的凝聚力,甚至通過水利工程,可以開闢新的良田,提高國家實力。如果王朝走向衰落,救災機制失靈,便很有可能激起民變,成為改朝換代的導火索,如元朝。
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是預防洪災的主要措施,但也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中國古代限於工程技術水平,一直無法馴服長江、黃河這樣的大河,一遇大汛便會泛濫成災,給百姓造成極大的傷害。
即使到了近代,清朝退位後,國家一直處于軍閥混戰中,根本無力修築大中型水利工程。對於特大洪災的應對能力並不見得比古代更好,1931年的長江特大水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1931年,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格外充沛,剛剛進入春末,南方就下起了連續的大雨。4、5月份,長江中上游的洪峰超出往年很多。進入6月後,很多地方下起了暴雨。有的地方一天的雨量達到200毫米,整個長江流域半個月的平均雨量超過400毫米以上。要知道,農耕和游牧的分界線就是400毫米降雨線。
這樣的暴雨連著下了三個階段,直到8月中旬才停止。長江及其支流到處泛濫成災,如果那時候有衛星拍照的話,肯定會發現大半個流域都變成了水鄉。
這是人力無法抗衡的災情,加固河堤是不起任何作用的,河水總會從任何一處低矮的堤岸漫出來。當時的政府也不可能動員足夠的人力來巡查和保衛河堤。
整個長江流域八個省有五千萬人受災,佔到總人口的八分之一。1.5億畝農田被淹,40多萬人死亡。這只是官方的統計數據,另有統計資料表明,實際受災人口超過一個億,死亡達300萬人。
長江流域是中國農業最精華的區域,如此大面積的受災面積和遇難人數,預示著即將出現更大規模的饑荒和瘟疫。安徽、湖北等省當年的水稻和棉花產量都減少了30—50%。如何賑濟災民,以及應對來年的饑荒是對政府的嚴峻考驗。
1931年時,中國已經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 大規模的軍閥混戰也已經結束。但是,國窮民困的現狀遠遠沒有得到改善,國民政府拿不出更多的資金用於賑災。只能發行公債和對外借款,災後重建工作也遲遲無法展開。據統計,到11月份,平均每個災民收到了救濟款只有大洋六角,至於欠缺的糧食,主要靠東北的接濟和進口。
進口糧食主要來自於美國,但等到大批美國糧食到來時,饑荒的高峰期已過,災民們開始恢復生產。河水泛濫帶來的地力提升,使1933年的農業獲得了普遍性的豐收。加上大批進口糧食,反而使農產品價格下跌,造成了大量農民的破產。
這次洪災以長江流域最重,與此同時,珠江、淮河等大型河流,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洪災,大半個中國淪為澤國。國際社會也向中國發起了援助,呼籲各國幫助中國救濟災民。可是,有的國家卻趁機向中國發動了戰爭,這就是九一八事變。
駐紮在東北的日軍,向東北軍發動攻擊,不抵抗政策使數十萬東北軍在一萬多日軍面前潰不成軍。日軍瘋狂地侵佔了整個東三省,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淪陷。
說起江淮水災和九一八,筆者不得不重提1923年9月日本發生的一場天災——關東大地震。1923年日本爆發8.1級地震,造成約十五萬人死亡,百萬百姓失去家園。在這個時候世界的目光都投向日本,積極援助。
中國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號召全國百姓,積極援助,有錢出錢,有糧出糧,幫助日本災民。在此前(地震發生前)中日關係其實很緊張。
中國是第一批運送救災物資到日本的國家,前後共援助物資近千萬(官方,民間組織、商人以及普通百姓)送過去的援助也都是當時日本最需要的,糧食、衣物、藥品以及救援醫療隊等。
一直以來,史學界認為九一八事變是日本關東軍少數中下級軍官擅自發動的,日本政府只是事後默認。但也有更新的研究表明,日本法西斯高層有意放縱關東軍,這是其一貫侵華政策的延續。
日本高層人物大都熟讀中國歷史,對趁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套路,一定是不會陌生的。隨著史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終有一天會真相大白。東三省是當時中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有著豐富的煤鐵資源。日本依靠這些,使國力更上了一層台階。
最近幾年,長江流域仍然不時有一些水災,僅僅給人們出行帶來一定的不方便而已,跟歷史上那些死亡數十、上百萬的大災比起來,我們已經是非常幸運了。三峽大壩等一系列水利工程,使長江、黃河無法再為害人間,1931年那樣的大洪災真正成為了歷史。
一個中國全力援助的國家,在中國有難時,侵蝕中國百萬土地
世界各大古文明的神話和傳說中,都有一場鋪天蓋地的大洪水。而中華民族正是形成於抗擊洪水的戰鬥中,大禹因為治水有功而成為領袖,最終建立了第一個中華王朝夏朝。
在幾千年的中華歷史上,始終貫穿著與洪水的鬥爭。如果王朝處於興盛時,洪災能夠增強國家的凝聚力,甚至通過水利工程,可以開闢新的良田,提高國家實力。如果王朝走向衰落,救災機制失靈,便很有可能激起民變,成為改朝換代的導火索,如元朝。
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是預防洪災的主要措施,但也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中國古代限於工程技術水平,一直無法馴服長江、黃河這樣的大河,一遇大汛便會泛濫成災,給百姓造成極大的傷害。
即使到了近代,清朝退位後,國家一直處于軍閥混戰中,根本無力修築大中型水利工程。對於特大洪災的應對能力並不見得比古代更好,1931年的長江特大水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1931年,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格外充沛,剛剛進入春末,南方就下起了連續的大雨。4、5月份,長江中上游的洪峰超出往年很多。進入6月後,很多地方下起了暴雨。有的地方一天的雨量達到200毫米,整個長江流域半個月的平均雨量超過400毫米以上。要知道,農耕和游牧的分界線就是400毫米降雨線。
這樣的暴雨連著下了三個階段,直到8月中旬才停止。長江及其支流到處泛濫成災,如果那時候有衛星拍照的話,肯定會發現大半個流域都變成了水鄉。
這是人力無法抗衡的災情,加固河堤是不起任何作用的,河水總會從任何一處低矮的堤岸漫出來。當時的政府也不可能動員足夠的人力來巡查和保衛河堤。
整個長江流域八個省有五千萬人受災,佔到總人口的八分之一。1.5億畝農田被淹,40多萬人死亡。這只是官方的統計數據,另有統計資料表明,實際受災人口超過一個億,死亡達300萬人。
長江流域是中國農業最精華的區域,如此大面積的受災面積和遇難人數,預示著即將出現更大規模的饑荒和瘟疫。安徽、湖北等省當年的水稻和棉花產量都減少了30—50%。如何賑濟災民,以及應對來年的饑荒是對政府的嚴峻考驗。
1931年時,中國已經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 大規模的軍閥混戰也已經結束。但是,國窮民困的現狀遠遠沒有得到改善,國民政府拿不出更多的資金用於賑災。只能發行公債和對外借款,災後重建工作也遲遲無法展開。據統計,到11月份,平均每個災民收到了救濟款只有大洋六角,至於欠缺的糧食,主要靠東北的接濟和進口。
進口糧食主要來自於美國,但等到大批美國糧食到來時,饑荒的高峰期已過,災民們開始恢復生產。河水泛濫帶來的地力提升,使1933年的農業獲得了普遍性的豐收。加上大批進口糧食,反而使農產品價格下跌,造成了大量農民的破產。
這次洪災以長江流域最重,與此同時,珠江、淮河等大型河流,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洪災,大半個中國淪為澤國。國際社會也向中國發起了援助,呼籲各國幫助中國救濟災民。可是,有的國家卻趁機向中國發動了戰爭,這就是九一八事變。
駐紮在東北的日軍,向東北軍發動攻擊,不抵抗政策使數十萬東北軍在一萬多日軍面前潰不成軍。日軍瘋狂地侵佔了整個東三省,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淪陷。
說起江淮水災和九一八,筆者不得不重提1923年9月日本發生的一場天災——關東大地震。1923年日本爆發8.1級地震,造成約十五萬人死亡,百萬百姓失去家園。在這個時候世界的目光都投向日本,積極援助。
中國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號召全國百姓,積極援助,有錢出錢,有糧出糧,幫助日本災民。在此前(地震發生前)中日關係其實很緊張。
中國是第一批運送救災物資到日本的國家,前後共援助物資近千萬(官方,民間組織、商人以及普通百姓)送過去的援助也都是當時日本最需要的,糧食、衣物、藥品以及救援醫療隊等。
一直以來,史學界認為九一八事變是日本關東軍少數中下級軍官擅自發動的,日本政府只是事後默認。但也有更新的研究表明,日本法西斯高層有意放縱關東軍,這是其一貫侵華政策的延續。
日本高層人物大都熟讀中國歷史,對趁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套路,一定是不會陌生的。隨著史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終有一天會真相大白。東三省是當時中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有著豐富的煤鐵資源。日本依靠這些,使國力更上了一層台階。
最近幾年,長江流域仍然不時有一些水災,僅僅給人們出行帶來一定的不方便而已,跟歷史上那些死亡數十、上百萬的大災比起來,我們已經是非常幸運了。三峽大壩等一系列水利工程,使長江、黃河無法再為害人間,1931年那樣的大洪災真正成為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