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5歲的孩子因為好玩把媽媽新買的雞蛋用繩子掛在牆上當靶子打,媽媽看著遍地狼藉,一言不發地便把他關在沒有窗戶的黑屋子裡。
"如果他還吵鬧和發脾氣,那就不要理他,直到懲罰時間結束,懲罰時間建議最短7分鐘,如果他還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那就繼續增加時長……"這是來自某育兒節目中關於如何懲罰孩子犯錯的辦法之一。
電視屏幕中,任憑孩子怎麼哭喊,媽媽都視若不見,不予理睬也面無表情。直到孩子帶著哭腔說了幾次"我錯了,再也不那樣了"之後,媽媽才打開門一把將他抱起。
"知道錯了,下次還敢不敢啦?"
"不敢了,我不敢了。"
看起來,在這個"教育"中媽媽最終大獲全勝,因為孩子在接受這樣的懲罰後意識到了自身的錯誤。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透過攝像機,我看到的卻只是孩子大大的眼睛裡充滿著對小黑屋懲罰的恐懼。
有家長就說了,就是要讓孩子從心底里感到害怕,他才不會繼續犯錯。但事實卻是,在為期一周的節目觀察中,孩子一共被關進小黑屋不下4次。每次都是因為好玩偷偷做了不被媽媽允許的事而被懲罰。不一樣的是,之後他的每一次承認錯誤都比第一次要快。每次懲罰結束都是一邊啜泣地喊著自己知錯了,一邊害怕地抱緊媽媽。
上面事例所說的便是如今備受家長們青睞的懲罰孩子的方式——心理懲罰。
何為"心理懲罰"這種不通過使用暴力,不對孩子進行身體上的打罵而進行的懲罰也叫"心理懲罰"。除了將孩子關進小黑屋,它還表現在父母不理睬孩子,讓孩子感覺到被冷落、不受關注,甚至覺得自己不被愛、讓父母失望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的內心產生恐懼感,迫使他們乖乖就範,從而約束他們的行為。
這樣的方式看似有效,但實際上卻在不斷地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孩子是在一次次懲罰中變乖,卻也同時在一次次父母的冷漠中受傷,這裡的"傷"指的是心靈上感受到的不被愛的傷害。懲罰本身是一種愛孩子犯錯,父母給予懲罰。這件事本身的目的就是父母為了讓孩子意識到自身所作所為的錯誤,通過他們犯錯之後需要承擔的後果去告訴他們,人應該如何去遵守社會大眾定下的生活規範。
父母在孩子的生命中,是給予他們生命的創造者,更是他們成長路上的指引者。懲罰的初衷是讓父母這一指引者去規勸、教育、引導偏離的孩子,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能夠培養更好的身體素養、樹立良好的思想品格、擁有更加正確和端正的人生態度等。
懲罰本身就是父母對孩子付出的一種不同於養育之恩,也無需社會規定的愛。
"心理懲罰"與愛背道而馳心理學家霍夫曼在研究兒童教育的時候便發現了這一不通過指責打罵,而是通過父母的冷落和孤立來懲罰犯錯誤的孩子的行為,他將這一心理上的懲罰方式稱為"愛的收回"。
有些父母在採取這一懲罰方式的時候想的是,既要讓孩子知錯,又不想通過直接的指責和行為讓孩子認錯。他們覺得這是一個溫和並且能夠主動讓孩子承認錯誤的絕佳方法。
但就像"愛的收回"這四個字的字面意思,當你表現出對孩子不再疼愛的時候,他們的服軟和認錯或許只是一種畏懼,畏懼從此便失去父母的庇護和愛,而並非他們真正認識到錯誤本身。
心理懲罰與懲罰犯錯本身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結果更是適得其反。
1、"心理懲罰"治標不治本
就像文章開頭所講述的事例一樣,在經歷過"心理懲罰"之後的孩子每次都主動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在之後的生活中,他還是一次次被媽媽用同樣的方式進行懲罰,即使每一次犯的錯誤都不一樣,但錯誤的根源卻是相同的。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種懲罰下,孩子會因為畏懼著急認錯,收斂自己的行為,而真正錯誤的根源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只知道這時候應該做的是如何讓父母不生氣。於是在口頭上承認錯誤,但是下次依舊會犯同樣的錯誤。
這樣的懲罰帶來的結果就是治標不治本,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沒有發揮懲罰的作用,也改變不了孩子的劣性,這樣的管教方式註定是失敗的。
2、 "心理懲罰"破壞孩子建立內心安全感
一個人內心安全感的形成與父母親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尤其對於處在安全感建立至關重要的孩童時期,父母給予的愛能夠決定孩子長大後是否能擁有一個自信健全的人格,內心是否能擁有足夠的安全感。
而"心理懲罰"卻是通過疏遠、推開孩子的方式去進行,這樣的懲罰帶來的後果就是孩子對父母的愛患得患失,從而容易產生焦慮和不安,也容易陷入自我懷疑。更是會破壞他們內心安全感的建立,而這種安全感不僅影響到親子關係,同時也影響到孩子一生的伴侶、朋友乃至在社會生活中他需要建立的一切人際關係。同樣的,這也影響到孩子在社會中的交往和行為。
3、 "心理懲罰"不利於親子關係
在父母對孩子採取不理睬,等待孩子主動承認錯誤的時候,一開始孩子肯定會如預期那樣乖乖認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重新得到父母的愛。但別忘了,孩子是最善於洞察父母心思,最懂得"看臉色"的生物。在經過多次犯錯又受到"心理懲罰"之後,孩子對父母這一套路便已經知根知底。懲罰就已經失去了原本的作用。
而被父母多次表現"我不愛你"支配的孩子也會慢慢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感,甚至對父母的行為表示不滿和暴躁,從而拒不承認錯誤,甚至故意一錯再錯對父母行為進行"反擊"。嚴重的話會導致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出現隔閡,這樣是極其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的。孩子犯錯,家長可以這麼做孩子犯錯,父母給予管教這不置可否,而選擇正確的管教方式能讓孩子意識到並改變自身的錯誤行為。家長應該知道不論是身體懲罰還是心理懲罰,這些管教的目的都是為了教導孩子往正確的道路上行走。因此家長可以選擇更加合適且有效的方式。
1、 耐心教導,不急於批評
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來說,犯錯誤簡直是家常便飯,因為他們並不懂哪些是對哪些是錯。當他們犯錯之後,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平復自己的心情,然後再耐心地告訴孩子哪裡做錯了、為什麼會犯錯、要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孩子只有在認識到自己做的是不對的事情之後,才會主動認錯,並且避免在同樣的問題上犯第二次錯誤。
而事實上,孩子在知道自己犯錯後內心往往是會感到愧疚的,他知道自己不對,所以會處在負面情緒中。這時候家長如果直接批評孩子,除了讓孩子更加泄氣之外,並不能產生什麼教育作用。若是孩子處在青春叛逆期,批評更是會讓孩子的行為變本加厲。
當孩子犯錯時,不妨先給予孩子一個擁抱,再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再教導他們以後不能這樣做,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以後應該要怎麼去做。
2、 適當給予孩子懲罰和獎勵
當孩子在認識到自身的錯誤之後,家長可以對其做出適當的懲戒。讓他知道一個人是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如果是涉及傷害到他人,則首要一定是給別人道歉。
其他懲罰還可以是罰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減少當月零花錢、取消去動物園玩等等。如果孩子的認錯態度較好,父母也要給予表揚和獎勵。讓孩子知道不只是做錯事會有懲罰,做了正確的事,一樣會得到獎勵。這樣孩子便會更加積極地去做正確的事。
3、 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榜樣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更是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要想減少孩子在生活中犯錯誤,父母就要樹立好自身形象,當好孩子的榜樣。家長應該將孩子當作一個平等的個體,讓孩子知道家長和自己一樣,彼此都是平等的存在。
家長犯了錯同樣要收到懲罰,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家庭懲罰條例,無論哪一方犯錯都需要接受懲罰。父母這時候更不能用家長的威嚴來壓制孩子,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張及想法。只有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和家長之間的平等關係,才會更加尊敬和信賴父母,並且學習他們的正確行為。
教育孩子是許多父母一生中占很大比重的"事業",讓孩子不斷改正錯誤,並在錯誤中收穫成長,這是孩子人生的一門"必修課",也同樣是家長教育"事業"成敗的關鍵之一。作為家長,我們更需要用科學、正確的教育方式去陪伴孩子一同成長。
我是木木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比身體懲罰更傷害孩子的,是心理懲罰,「愛的回收「家長要慎用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5歲的孩子因為好玩把媽媽新買的雞蛋用繩子掛在牆上當靶子打,媽媽看著遍地狼藉,一言不發地便把他關在沒有窗戶的黑屋子裡。
"如果他還吵鬧和發脾氣,那就不要理他,直到懲罰時間結束,懲罰時間建議最短7分鐘,如果他還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那就繼續增加時長……"這是來自某育兒節目中關於如何懲罰孩子犯錯的辦法之一。
電視屏幕中,任憑孩子怎麼哭喊,媽媽都視若不見,不予理睬也面無表情。直到孩子帶著哭腔說了幾次"我錯了,再也不那樣了"之後,媽媽才打開門一把將他抱起。
"知道錯了,下次還敢不敢啦?"
"不敢了,我不敢了。"
看起來,在這個"教育"中媽媽最終大獲全勝,因為孩子在接受這樣的懲罰後意識到了自身的錯誤。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透過攝像機,我看到的卻只是孩子大大的眼睛裡充滿著對小黑屋懲罰的恐懼。
有家長就說了,就是要讓孩子從心底里感到害怕,他才不會繼續犯錯。但事實卻是,在為期一周的節目觀察中,孩子一共被關進小黑屋不下4次。每次都是因為好玩偷偷做了不被媽媽允許的事而被懲罰。不一樣的是,之後他的每一次承認錯誤都比第一次要快。每次懲罰結束都是一邊啜泣地喊著自己知錯了,一邊害怕地抱緊媽媽。
上面事例所說的便是如今備受家長們青睞的懲罰孩子的方式——心理懲罰。
何為"心理懲罰"
這種不通過使用暴力,不對孩子進行身體上的打罵而進行的懲罰也叫"心理懲罰"。除了將孩子關進小黑屋,它還表現在父母不理睬孩子,讓孩子感覺到被冷落、不受關注,甚至覺得自己不被愛、讓父母失望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的內心產生恐懼感,迫使他們乖乖就範,從而約束他們的行為。
這樣的方式看似有效,但實際上卻在不斷地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孩子是在一次次懲罰中變乖,卻也同時在一次次父母的冷漠中受傷,這裡的"傷"指的是心靈上感受到的不被愛的傷害。
懲罰本身是一種愛
孩子犯錯,父母給予懲罰。這件事本身的目的就是父母為了讓孩子意識到自身所作所為的錯誤,通過他們犯錯之後需要承擔的後果去告訴他們,人應該如何去遵守社會大眾定下的生活規範。
父母在孩子的生命中,是給予他們生命的創造者,更是他們成長路上的指引者。懲罰的初衷是讓父母這一指引者去規勸、教育、引導偏離的孩子,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能夠培養更好的身體素養、樹立良好的思想品格、擁有更加正確和端正的人生態度等。
懲罰本身就是父母對孩子付出的一種不同於養育之恩,也無需社會規定的愛。
"心理懲罰"與愛背道而馳
心理學家霍夫曼在研究兒童教育的時候便發現了這一不通過指責打罵,而是通過父母的冷落和孤立來懲罰犯錯誤的孩子的行為,他將這一心理上的懲罰方式稱為"愛的收回"。
有些父母在採取這一懲罰方式的時候想的是,既要讓孩子知錯,又不想通過直接的指責和行為讓孩子認錯。他們覺得這是一個溫和並且能夠主動讓孩子承認錯誤的絕佳方法。
但就像"愛的收回"這四個字的字面意思,當你表現出對孩子不再疼愛的時候,他們的服軟和認錯或許只是一種畏懼,畏懼從此便失去父母的庇護和愛,而並非他們真正認識到錯誤本身。
心理懲罰與懲罰犯錯本身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結果更是適得其反。
1、"心理懲罰"治標不治本
就像文章開頭所講述的事例一樣,在經歷過"心理懲罰"之後的孩子每次都主動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在之後的生活中,他還是一次次被媽媽用同樣的方式進行懲罰,即使每一次犯的錯誤都不一樣,但錯誤的根源卻是相同的。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種懲罰下,孩子會因為畏懼著急認錯,收斂自己的行為,而真正錯誤的根源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只知道這時候應該做的是如何讓父母不生氣。於是在口頭上承認錯誤,但是下次依舊會犯同樣的錯誤。
這樣的懲罰帶來的結果就是治標不治本,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沒有發揮懲罰的作用,也改變不了孩子的劣性,這樣的管教方式註定是失敗的。
2、 "心理懲罰"破壞孩子建立內心安全感
一個人內心安全感的形成與父母親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尤其對於處在安全感建立至關重要的孩童時期,父母給予的愛能夠決定孩子長大後是否能擁有一個自信健全的人格,內心是否能擁有足夠的安全感。
而"心理懲罰"卻是通過疏遠、推開孩子的方式去進行,這樣的懲罰帶來的後果就是孩子對父母的愛患得患失,從而容易產生焦慮和不安,也容易陷入自我懷疑。更是會破壞他們內心安全感的建立,而這種安全感不僅影響到親子關係,同時也影響到孩子一生的伴侶、朋友乃至在社會生活中他需要建立的一切人際關係。同樣的,這也影響到孩子在社會中的交往和行為。
3、 "心理懲罰"不利於親子關係
在父母對孩子採取不理睬,等待孩子主動承認錯誤的時候,一開始孩子肯定會如預期那樣乖乖認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重新得到父母的愛。但別忘了,孩子是最善於洞察父母心思,最懂得"看臉色"的生物。在經過多次犯錯又受到"心理懲罰"之後,孩子對父母這一套路便已經知根知底。懲罰就已經失去了原本的作用。
而被父母多次表現"我不愛你"支配的孩子也會慢慢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感,甚至對父母的行為表示不滿和暴躁,從而拒不承認錯誤,甚至故意一錯再錯對父母行為進行"反擊"。嚴重的話會導致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出現隔閡,這樣是極其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的。
孩子犯錯,家長可以這麼做
孩子犯錯,父母給予管教這不置可否,而選擇正確的管教方式能讓孩子意識到並改變自身的錯誤行為。家長應該知道不論是身體懲罰還是心理懲罰,這些管教的目的都是為了教導孩子往正確的道路上行走。因此家長可以選擇更加合適且有效的方式。
1、 耐心教導,不急於批評
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來說,犯錯誤簡直是家常便飯,因為他們並不懂哪些是對哪些是錯。當他們犯錯之後,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平復自己的心情,然後再耐心地告訴孩子哪裡做錯了、為什麼會犯錯、要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孩子只有在認識到自己做的是不對的事情之後,才會主動認錯,並且避免在同樣的問題上犯第二次錯誤。
而事實上,孩子在知道自己犯錯後內心往往是會感到愧疚的,他知道自己不對,所以會處在負面情緒中。這時候家長如果直接批評孩子,除了讓孩子更加泄氣之外,並不能產生什麼教育作用。若是孩子處在青春叛逆期,批評更是會讓孩子的行為變本加厲。
當孩子犯錯時,不妨先給予孩子一個擁抱,再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再教導他們以後不能這樣做,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以後應該要怎麼去做。
2、 適當給予孩子懲罰和獎勵
當孩子在認識到自身的錯誤之後,家長可以對其做出適當的懲戒。讓他知道一個人是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如果是涉及傷害到他人,則首要一定是給別人道歉。
其他懲罰還可以是罰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減少當月零花錢、取消去動物園玩等等。如果孩子的認錯態度較好,父母也要給予表揚和獎勵。讓孩子知道不只是做錯事會有懲罰,做了正確的事,一樣會得到獎勵。這樣孩子便會更加積極地去做正確的事。
3、 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榜樣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更是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要想減少孩子在生活中犯錯誤,父母就要樹立好自身形象,當好孩子的榜樣。家長應該將孩子當作一個平等的個體,讓孩子知道家長和自己一樣,彼此都是平等的存在。
家長犯了錯同樣要收到懲罰,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家庭懲罰條例,無論哪一方犯錯都需要接受懲罰。父母這時候更不能用家長的威嚴來壓制孩子,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張及想法。只有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和家長之間的平等關係,才會更加尊敬和信賴父母,並且學習他們的正確行為。
教育孩子是許多父母一生中占很大比重的"事業",讓孩子不斷改正錯誤,並在錯誤中收穫成長,這是孩子人生的一門"必修課",也同樣是家長教育"事業"成敗的關鍵之一。作為家長,我們更需要用科學、正確的教育方式去陪伴孩子一同成長。
我是木木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